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、赵、魏三家为诸侯,标志着晋国彻底被瓜分。就在这个历史节点之后,魏国率先推行李悝变法,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迅速崛起棒棒策略,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。
这股变法风潮很快席卷各国。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,楚国启用吴起改革,齐国推行邹忌新政,秦国实施商鞅变法,赵国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。可以说,整个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制度变革。
那么,为什么战国各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变法?表面上看是为了富国强兵,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变革。当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时,原有的生产关系就必须相应调整,而变法就是要让国家制度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。
展开剩余76%要理解这一点,我们需要先了解周代实行的井田制。这是商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,其核心是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——所有土地归周天子所有。具体实施时,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的方块,由农民集体耕种。通常八户人家共同耕作一块井田,优先耕种中间的公田棒棒策略,周边则是私田。这些土地不能买卖转让,贵族阶层通过收取贡赋来维持统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古代耕地并非天然存在,而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垦的。除了劳动力,还需要相应的工具。但在周初,金属工具十分稀缺,特别是青铜器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。这就限制了耕地的开垦规模,与西方历史上耕地似乎取之不尽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。
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,比如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发现的竖炉冶炼技术,大大提高了铜产量。青铜工具的逐渐普及,让开垦新田成为可能。周恭王时期的格伯簋铭文就记载了用马匹交换田地的交易,这说明私田数量正在增加——因为按规定,公田是禁止买卖的。
但问题随之而来:新开垦的田地理论上仍属周王所有棒棒策略,需要缴纳贡赋。可诸侯贵族们愿意交出这部分收益吗?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农具可以看出,当时的开垦能力已显著提升。对诸侯来说,自己组织开垦的私田就是额外收入,自然不愿再与周王室分享。
于是,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:开垦的私田越多,诸侯实力就越强;实力越强,就越不愿遵守旧制。这正是西周中后期出现礼崩乐坏现象的经济根源。
虽然青铜器的普及动摇了井田制,但青铜本身产量有限且质地较软,尚不足以引发根本性变革。真正的革命性突破出现在冶铁技术的成熟。铸铁技术——将铁矿石熔化成铁水后浇铸成型——最早出现在中国,因为只有中国当时能达到熔化铁矿石所需的高温。春秋时期,这项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,如长沙出土的楚国铁鼎就是明证。
铸铁最初生产的是脆硬的生铁,不适合制作兵器(古人称为恶金),但非常适合打造农具。《国语》记载齐国以恶金铸农具,说明铁制农具已开始推广。这带来了两个重大变化:一是私田数量激增,二是土地私有化趋势不可逆转。
铁制农具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格局。贵族们为了吸引更多农民耕种私田,竞相提高待遇,比如齐国田氏采用小斗借出,大斗收回的方式收买民心。结果导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,井田制逐渐瓦解。与此同时,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要求政治权利、法律保障,土地交易也变得普遍,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。
这场由技术革新引发的社会变革可以概括为:冶铁技术进步→农具改良→耕地扩大→粮食增产→人口增长→制度变革。当旧的上层建筑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,变法就成为必然选择。这也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改革的内在逻辑。
这一历史进程清晰展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。铁器普及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,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:粮食增产使战争规模扩大,人口增长促成了百家争鸣,而惨烈的战争又催生了各种反战思想。这些环环相扣的变化,共同构成了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